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行业资讯

热点聚焦 | 央视对话:打干细胞会导致结节,肿瘤吗?

发布时间:2025-10-31

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干细胞治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医学领域的焦点,为众多疑难病症的攻克带来了曙光。从心血管疾病到神经系统损伤,从自身免疫性疾病到组织修复,干细胞治疗的潜力似乎无穷无尽。然而,如同任何新兴技术一样,干细胞治疗在备受期待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争议和质疑。其中,打干细胞是否会导致结节、肿瘤,成为了大众关注的核心问题,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主持人李策对话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名誉院长,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干细胞产业联盟理事长刘中民,展开了一场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对话。



李策:我们知道新冠肺炎容易对多个器官造成损害,比如很多人“阳康”后总觉得心脏有些不舒服,有些观点认为这与心肌细胞受损有关,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使得细胞疗法有望成为治疗心脏疾病的新途径。您能否为我们科普一下细胞疗法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刘中民:干细胞就如同一粒种子,当一粒树种被种下后,也是通过干细胞的不断扩增,逐渐长成一棵大树。我们说“干”即树干的意思,干细胞就能够起到像树干那样的作用,不断发育成一棵大树。


从理论上讲,干细胞可以不断复制,呈现出子子孙孙无穷尽的状态。当然,干细胞发挥作用并不仅仅在于自身的扩增发育,它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干细胞自身不单单是一颗种子,它还能通过旁分泌作用以及大量干细胞的植入来改善器官功能,实际上就相当于改良土壤。所以,干细胞既是种子,又可以改良土壤(器官)。当器官功能良好时,就如同土壤肥沃了,其中的肥料等养分也更加充分,种子(干细胞)就能长得更好。



在我们体内,一部分是干细胞,它在不断扩增,形成新生细胞;另一部分是体细胞,它会不断衰老。一旦衰老的成分超过了新生细胞的成分,人就开始衰老。而这些衰老细胞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状态,即“衰而不死”,它们会向周围的细胞发出自杀指令,让别的细胞也赶快跟着它一起衰老,这就是所谓的“烂梨效应”。就像一筐梨,如果没有一个烂的,这筐梨可以一直保持良好状态,但一旦有一个梨烂了,周围的梨很快就会烂掉。这便是衰老细胞的作用。干细胞可以定点消除这些衰老细胞。所以,这就是干细胞在我们身体里面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李策: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使得干细胞技术在其下游产业中可以应用于医美和抗衰保健领域,但由于干细胞制剂的技术条件要求苛刻,普通机构没有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能力,因而引发各种美容抗衰乱象。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干细胞抗衰,是奇迹还是谎言?


刘中民:干细胞的作用于人体的进化以及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机体所发生的变化密切相关。人在40岁时会出现断崖式衰老,无论男女,都会感到疲劳、没有精神。女性还会出现内分泌环境变化,从而加速衰老。到了50岁、60岁,人体的干细胞数量和活力进一步发生变化。从本质上讲,衰老就是干细胞的耗竭。到了70岁、80岁,人会逐渐衰老,生命走向尽头,这便是干细胞耗竭带来的后果。同时,衰老还会带来人体内的各种机能退化,如免疫衰老、细胞信息传导失误、端粒缩短等。就像一辆开了50年的汽车,各个部件都会有磨损。



衰老是一切慢性疾病的基础。其主要的发病因素有两个:一是免疫系统的紊乱,即我们的免疫平衡被打破,此时人就会得病;二是器官的老化。所以,疾病的真正原因就是免疫系统的失衡和器官的老化。


实际上道理很简单,就像肚子饿了吃块面包,干细胞少了就补充干细胞,从而实现抗衰老。若每年补充两亿或三亿干细胞,就能实现所谓“冻龄”或“逆龄”生长,这就是干细胞抗衰老的原理。


此外,很多因年龄大、器官老化带来的疾病,干细胞可以修复器官功能,让衰老的器官恢复正常功能,从而缓解或治愈疾病。



李策:如果过度激活细胞,会不会诱发肿瘤?我们又该如何平衡和把握保健与医学治疗的尺度关系?


刘中民:通过我前面所说的衰老和疾病的发生原因,就会理解干细胞抗衰老的效果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看,都是肯定的。因为其原理很清晰,衰老的原因之一就是干细胞的耗竭,就如同肚子饿了吃块面包就能解决问题一样。



另外,在治疗疾病方面,每个人无论贫富都可能患病。目前,干细胞治疗仅处于临床研究和开展临床试验的阶段。在全球范围内,仅有21个干细胞药物上市。若要让老百姓都能用得起干细胞治疗,就必须将干细胞变成药物,这样才能进行大规模、大批量生产,从而降低成本。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老百姓治病都能够用上干细胞药物。



李策:干细胞技术被视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前沿与制高点,更是被看作第三次医学革命的核心。在我国,每年有大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您从业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治疗,那么干细胞是通过什么起作用的?相对于传统的心力衰竭的疗法,干细胞疗法有什么优势?


刘中民:2001年,我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柏林人工心脏手术;2003年,我又完成了中国第一例心肺联合移植且病人长期存活的手术。从手术技术来讲,应该都没有问题。但是,这些病人虽然生命得以延长,生活质量却不高。为什么?因为他们要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或者人工心脏,需要长期使用抗凝剂。而用药本身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很多抗排斥药物都是细胞毒性药物,后续可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此外,经济上也面临很大压力,在20多年前,每年就要花费三、五万元用于吃药。而病人还要经常做活检。最终,这些病人很难融入社会。无论是带着人工心脏,还是进行了心肺联合移植,我们总是希望他们与大众保持一定距离,以防止交叉感染。



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考虑能否通过细胞治疗来推迟或者避免器官移植。这就如同霍金在2014年所说,细胞治疗是第三次革命。其实,我们从2000年初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细胞治疗在未来一定能够取代药物以及我们所说的手术、物理治疗等方法。而且它是一种无痛苦、无创的治疗方式,可以让病人不仅活得长,还能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李策: 2024年5月,北京市药监局核发了中国首张干细胞药品生产许可证,这被解读为CDE在干细胞药品领域的政策突破。在双重监管的模式下,您认为我们距离干细胞临床研究纳入到卫健委准许的收费项目还有多远?


刘中民:大家对北京发放的第一张细胞生产许可证极为关注。为何发放这张生产许可证会引起举世哗然?这是因为干细胞作为药物和产品上市确实困难重重。我刚刚讲过,全球目前有21种干细胞上市药,而中国现在还没有,这说明我们在这方面仍处于落后状态。发放了这第一张生产许可证,仅仅意味着这个生产厂家具备了生产细胞产品的能力,拥有可以制造细胞产品的资质。但是问题在于,细胞药具体是什么?并没有同时批准这个厂可以生产哪种细胞药。


所以大家自然会猜测,最大的可能是某一家公司生产的用于激素治疗失败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药物。通俗来讲,就是器官移植后,使用激素进行抗排斥治疗失败时,可以考虑用干细胞来替代激素,以减少器官的急性排斥反应。



在美国,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将干细胞作为抗排斥药的一部分使用了。干细胞可以作为抗排斥药的一部分使用,这样除了能减少毒性以外,实际上也降低了得肿瘤的几率。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到目前为止,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脐带、脐血、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没有一例报道发生恶性肿瘤。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大家应该放心。至于现在使用了干细胞,10年、20年以后会不会生肿瘤,我认为这和使用干细胞没有关系。因为人本身就会生肿瘤,按照统计学来讲,每个人一生当中得肿瘤的几率是40%。50岁和20岁相比,生肿瘤的几率提升100倍;70岁比50岁多1000倍。所以说,认为使用干细胞以后长期会得肿瘤,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大家对这方面不太了解,才会把它变成一种焦虑,担心这会影响个人的健康,实际上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李策:“双备案制”是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领域的基本制度。您如何看待双备案制在中国干细胞产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刘中民:在我国,一方面可以走临床研究这条路,需要通过卫健委和药监局双重批准;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进行药物申报,走药监局审批这条路,这就是双轨制。总之,细胞治疗和细胞产品在我国是纳入国家层面进行审批的。在未来,最重要的是要让细胞产品成为安全有效的产品,并且能够合理收费,真正成为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治疗方法。如何做到这一步,我曾与全国人大的主要领导探讨过,即实现前面提到的“三点一线”,重点要对使用机构进行认定和审批。目前是三甲医院可以使用,后面可能会扩展到其他具备一定资质的机构


这些机构必须有相应的团队,保证干细胞产品应用安全,政府要向社会公布批准使用机构、适应症、收费清单,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明白。



李策:美国生物学家乔治 · 戴利曾说:“如果20世纪是药物治疗时代,那么21世纪就是细胞治疗的时代。”在全球干细胞临床研究中,我国的进展相对缓慢,目前欧洲、日韩等国家都已经有间充质干细胞药物获批上市,美国的首款间充质干细胞药物也有望在近期获批上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还有哪些差距?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干细胞临床转化您还有什么建议?


刘中民:我们在干细胞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并不落后。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专利和文章数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从临床研究角度来看,美国现在占了全世界临床研究的一半,而我国占十分之一。虽然与美国存在差距,但与第三名相比,我国仍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然而,我国的不足之处在于转化环节。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专利,只有真正转化给企业并变成产品,才具有实际意义。



李策:虽然面临国外的各种技术封锁,中国的医疗科技工作者仍然在很多领域通过自主研发的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您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临床案例?我了解到,您的团队近期对iPSC细胞治疗帕金森也启动了临床研究,请您介绍一下目前的进展如何?


刘中民:这里的案例数不胜数。例如,我刚刚提到很多心力衰竭的病人,他们的心脏到最后跳动无力,此时就必须借助人工心脏、心脏移植或者心肺移植来解决问题。而细胞治疗的本意,就是让这些病人推迟甚至避免器官移植。我们通过静脉注射干细胞来治疗心衰,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不但暂时无需进行器官移植,而且心功能恢复良好,甚至可以回到工作岗位。这样的病例并非一例两例。


其次,在帕金森的治疗方面,干细胞也效果显著。我们完成了世界上第二例通过自体皮肤培养成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再定向分化为多巴胺细胞,然后注射到脑部壳核部位进行治疗。这个病人经过一年的随访,从原来躺在床上无法起身,到现在可以骑着摩托车到处跑,这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从抗衰老的角度来看,案例则更多。很多老人在使用干细胞后,长出了黑头发。这样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还有一些早期老年痴呆患者在接受干细胞治疗后恢复了认知能力。


疫情期间,我们前往武汉治疗新冠肺炎,治愈了37例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包括使用了ECMO和呼吸机的病人,无一例死亡。这说明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和器官修复作用在新冠肺炎病人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图片与文字内容来自第三方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