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14日,一场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年度盛会——《细胞与基因治疗多学科协同临床转化及产业发展大会暨2025年生物制药技术分会年会》,于西安盛大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制药技术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单克隆抗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与细胞治疗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分会联合主办,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承办。

本次论坛以“交叉·融合·创新·贯通”为纲,聚焦智能制造工艺升级、多学科临床方案优化及产业生态共建,特设智能制造圆桌、产学研签约、创新企业路演等特色环节,构建“研发-生产-临床-支付”全链条协同体系。
此次会议设1个主论坛、6个分会场,覆盖基因细胞治疗临床转化、抗体药物创新与临床实践、再生医学创新与临床实践、政策引领与产业转化、青年学者创新力量以及智能制造赋能产业转化等领域。来自全国各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的50余名讲者分享各自领域的前沿动态,300余名专家学者、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参加会议。
细胞与基因治疗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探索方向,近年来在我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前正处于从关键技术突破向临床广泛应用迈进的重要转折点。
在本次大会的交流环节中,德健众普首席科学家贺西京教授,重点分享了关于 “间充质干细胞脊髓内精准移植治疗脊髓损伤” 的临床研究最新成果。在传统治疗模式下,高位截瘫患者一旦出现术后恢复停滞的情况,临床往往缺乏有效干预手段;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技术的探索与发展,为这一困境中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康复希望。
4月29日,27岁的雨菲骑电动车上班,行至红绿灯路口时,被一辆突然右转的小货车撞倒。经检查会诊:雨菲颈6颈7脱位、脊髓损伤且近乎横断,恢复概率极低。
虽手术顺利,但她仍四肢完全瘫痪,后续一个多月在ICU靠呼吸机维持生命。未放弃的家属咨询北京、上海多家权威医院后,了解到贺西京教授团队的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项目,经评估雨菲符合入组条件,贺西京教授亲自为其制定治疗方案。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是目前最新的方法,"贺教授介绍道,"我们把培养好的干细胞直接移植到脊髓损伤区周围,在显微镜下精准操作,促进神经修复。"这项技术已经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突破,贺教授的团队已经成功完成30多例类似手术,有效率达到了80%。
术后,在医护照料与家人陪伴下,雨菲开启漫长艰难的康复之路。一日清晨,她惊喜发现后背、骶尾部及膝盖后方开始出汗,贺教授解释,截瘫病人平面以下皮肤通常干燥无发汗功能,她能出汗意味着神经功能在恢复。
套管拔出后,雨菲终于可正常说话。随着干细胞治疗起效,她逐渐能从床移至轮椅,悲剧发生半年后首次被推出病房。
贺西京教授指出:“从这例患者来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具有确切的疗效,且未见并发症或病情加重。随着时间推移,细胞移植带来的神经功能改善还会更加明显。”
这次是腰椎注射,干细胞要上行到颈部损伤区,途经多个脏器,真正到达患处的干细胞可能不到10%,最终能存活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更少。接下来我考虑采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静脉注射、雾化、滴鼻等方式长期维持。
贺西京教授表示,干细胞治疗的应用范畴并不局限于脊髓损伤这一领域。当前,该技术已在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肺纤维化、卵巢功能恢复等多个病症的临床研究中展开探索。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临床实践数据的持续积累,干细胞治疗在胰岛修复、眼科疾病治疗、神经再生等方向上,未来有望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但要特别强调的是,干细胞治疗技术的落地应用必须在规范的监管框架下推进。我国拥有庞大的患者群体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这是独特的优势。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累更多真实有效的临床数据,才能推动干细胞治疗的产业化发展跻身世界前列,进而牢牢抓住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图片与文字内容来自第三方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